返回列表

自从我“把整个家变成大书房”两娃阅读就没停下来 …

时间: 2025-02-26 09:01:57 |   作者: 华体会首页登录

  2022很难,但书中的“诗和远方”,也许能给我们大家带来更多活在当下的力量。今天的“美好生活”专栏,来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个

  想看书?厨房、卧室、过道随手一抓就是一本,因为“Keep books handy”(把书放在每个角落)是她的藏书原则:

  在这样的环境里,花友的两娃 (儿子高三,女儿四年级) 自然都成了“书虫”、“书痴”。

  我希望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妈妈所带给他们的阅读习惯可以给成年的他们提供一个选择:在迷茫、困顿、快乐、幸福的时候的一种选择。

  这一年大家都经历了不少困苦和迷茫 的时刻,在2022的尾巴推出这篇文章,也是送给每一位花友,让阅读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坐标昆明,家有两个孩子:老大哥哥今年高三,喜欢阅读、运动和游戏;妹妹四年级,喜欢阅读和滑板。

  首先,我从小喜欢阅读,后来又爱上了写作,从读大学开始 (英语教育专业) ,就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写的中文练笔小散文。工作后,又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并破格评了职称。能够说是从阅读中受益良多。

  其次,孩子上学后,在和一些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好多家长连学校的通知都看不明白,需要老师一条一条 仔细地掰清楚。特别是在孩子毕业的时候,有些表格的填写说明更是看不懂,这就是缺乏阅读训练的结果。

  父母于子女,始终都是一场分离。我不能告诉他们明天最重要的能力的什么,我也无法用我有限的眼界和认知去限制他们的世界,所以,我只能教他们学会读书、爱上学习。

  父母都是高校教师,教哲学。学会了查字典后,我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在字典的帮助下背诵父亲出门上班前给我划出来的三首唐诗。

  小学期间就把父母书架上的书翻看完了,甚至繁体字的四大名著和几本其他小说,也连蒙带猜地看完了。 我每年那点可怜的压岁钱也是用来买书了 (广东人的压岁钱,你懂的) 。

  馆里认识我的阿姨同意我用父亲的借书证借书回家看,于是那个图书馆成了自己的乐园。中国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简直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直到现在,我记忆里小时候的某一帧照片就是: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母亲备课,父亲看报纸 (家里订了5、6种报纸) 、并分类做剪报,他们时不时讨论一下哲学问题;姐姐在做作业,我就在那儿翻看厚厚的小说。

  由于没有人干涉我看什么书,家长也太忙了,没时间管,自己从小看的书就很杂。所以,现在孩子们要求我买什么书,我都会立即买给他们,不大会干涉他们看什么。

  为了在他们想了解各种知识的时候就有“合适”的书看,对各种类型的书,我都会提前买回家放在各处的书架上。

  因为我认为“看书”是一件随时随地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去书房才能看书,让书“随手可拿”就是我的原则。

  家里书多 (大约3000多本吧) ,我们便把“应该”放电视机的地方,放了一大面「书墙」。

  沙发的旁边,我用废弃的床头柜做了孩子们的「读书角」,床头柜的抽屉用来养花了,小时候的摇马、躺椅用来享受阅读好时光。

  餐厅也放了一个哥哥的「旋转书架」,哥哥更喜欢在我做饭的时候,一边在餐厅看书,一边和我讲话。

  客厅茶几上、茶室的小书架和茶桌上、卧室门口 ...我都会放几本书,说不定哪天谁就会顺手拿起一本来看,然后停不下来。

  哥哥小时候,天天都会跑去学校的图书室看书;回家后,会赶着告诉我当天看了什么书。初中的时候也是这样,初三老师不允许看课外书,住校的他才被迫暂缓了阅读。

  高一、高二的时候,哥哥经常“点菜”让我买书给他看,现在高三,每天可怜的一点点空闲时间都用来运动,就很少看书了。

  妹妹更甚。无论去哪里,都会在包里放几本书,地铁上、飞机上、候机厅、餐厅等餐、野餐、逛公园、外出做客 ...她都会拿出书来看。

  外出没带书?真没关系。 去牙医候诊的时候,她会去看诊所的书;住酒店,连房间里放的当地风土人情介绍的书也不放过;坐飞机,座位靠背放的书和资料也是翻来覆去地看 ...

  家里哥哥已经高三了,大孩子的事儿不让我多讲。在这里,以妹妹为例,讲讲我家“小书虫”的养成故事吧...

  首先,用 “小象字卡” 来认识常见字。每一张字卡都是两面,一面是比较卡通可爱的日常汉字,一面是甲骨文。小姑娘喜欢甲骨文,就这样,我们认完了两辑字卡,大概100+个字吧。

  后面加入了 《学前快读600字》 。这套书帮助很大,也是在这套书快读完的时候,她就能自己看一些简单的“书”了,比如迪斯尼的《我会自己读》,里面都是一些她认识的人物和熟悉的故事,每读完一本书,她都很有成就感。

  在识字量和古诗背诵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就想了一些办法,把背古诗和认字结合起来,就有了我们家特殊的「识字“游戏”」。

  这个是自己做了透明的卡槽贴在进门的鞋柜上,我在纸条上写好诗,透明卡槽里。每天出门和进门换鞋的时候,她都会读一读,当上面的诗背熟了,就会更换。这种方式也让女儿的识字量快速增长。

  由于很多字都认识,所以拼读进行得很快,而拼读通常是拼音学习的难点。先认字再拼读,这是由哥哥学习拼音的血泪教训想出来的办法。

  会认字的能拼读,熟悉了之后,不认识的字也就会拼读了。之后,我们没恋战,并没有看带拼音的书,而是坚持阅读无拼音的书籍,继续补充识字量。

  一开始就是我读她听,每晚要读好几本绘本。都是她自己选,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看相同的几本,我也没有强求调换,读够了,她自己就会换的。

  在看绘本的过程中,她也能认识一些字。出门看到街上的指示牌、路标等,也会教她认字,并不是只有从书本上才能学到知识。

  每天读书真的很累,但是她并不愿意接受在喜马拉雅上听故事,她总是说:没妈读得好听,妈妈的声音最好听……

  后来就变成,每天我讲一个,再让娃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个,她也就能接受了。我们在上面听了各种绘本故事或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听完后,再拿书给她讲、给她看,她就觉得这些书里故事她都很熟悉,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识字量达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我开始和女儿一起看书。

  有时候是我读一页她读一页,有时候是她读一半我读一半,大家一起把一本书看完,这样也不会累。她也不会感觉自从自己认字后,妈妈就不再陪她了。

  这里还挺感谢女儿当时的幼儿园,阅读氛围也是极浓厚了。 每年读书节,幼儿园都会举办“故事大王”比赛。 从小班到大班,连续三年她都是第一名。

  上小学后,时间显然没有幼儿园时候那么多了,而且,又增加了英语 (启蒙太晚,有点后悔) 的学习。 但周末的时候,偶尔我们仍旧是会一起读绘本,有时候是我读给她听,有时候是她读给我听。

  《成语故事》、《伊索寓言》、《西游记》都是通过喜马拉雅儿童听了一遍,她觉得感兴趣,自己会翻出家里的书来慢慢看。

  后来又让我买了四大名著的绘画版,其中女儿最喜欢《水浒传》,那一段时间天天嘴里都喊着“宋公明哥哥” ...

  现在想起来,两个孩子好像都没有所谓的“桥梁阅读”,都是混着看的,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女儿还很喜欢看关于儿童自我保护的书籍。

  目前女儿四年级了,学习任务更重,阅读的时间一压再压,但是无论如何,每天会保证各10分钟的中英文阅读时间(期末复习阶段,阅读时间会再缩短些,5分钟左右) 。

  哥哥的小学阶段,每个假期我们都会出门:广西、四川、海南、陕西、贵州、泰国……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有了妹妹之后,就是他和妹妹一起去发现、去了解、去体会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出门前后,我们会一起把地理书籍看看,找到要去的目的地,带孩子一起通过阅读来了解前往的方向。去西安,就看兵马俑的书;去成都,就看读杜甫的诗 ...

  看这些书的时候,会关切书本上对目标地点的描绘,旅途完毕后,再来进 行对比。

  虽然这三年,受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出行计划的确有了不少变动,但在即便是在当地,我们也依然坚持边读书、边旅行这件事。

  我们一家住在昆明。因为地理位置独特,抗战期间有很多名人在这里安顿,留下了不少名人居所。我们都是用这样的解决方法一一走访的, 在这期间,女儿了解了这些人,也十分喜爱他们。

  冰心一家人曾经居住过的“冰心默庐”,以及冰心丈夫吴文藻曾经工作过的“魁阁”是她最喜欢去的地方。 受冰心的影响,女儿也想当一个作家。

  过去的三年,外出有诸多不便,我们就拿起了书,用阅读来填补对世界的丈量。关于北京、关于南京、关于好多城市,我们都积累了一些书面的知识,等着实地去看呢。

  对两小只来说,从幼儿园就开始时养成的对书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使他们的学习都不太让我们操心。

  初三的那一年正好疫情刚爆发,在生活学习一阵忙乱的时候,哥哥还是考上了本地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妹妹小学四年级了, 阅读带给她的广泛的知识面有效地帮助了语文的学习,大量阅读锻炼起来的理解能力对数学 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全班第一。

  学习外, 伴随写作的进步,女儿还已经在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了七、八篇作文,阅读兴趣和信心满满。

  而我自己,也在大量阅读中受益颇多:从初中到高中,我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全年级的范文,被老师带去各个班里朗读;大学期间更是靠拿稿费养活自己;工作以后,因为擅长学术论文被破格提了职称 ...

  现在每天晚上我和妹妹还是会一起读书,有时候是大部头名著,有时候是英文小说。只要孩子们还在身边,我们就会一直一起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