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教育转化100多名“迷途”少年!阳江市新阳学校建校一年多“成绩单”

时间: 2025-02-25 04:01:51 |   作者: 新闻中心

  ,2023年10月底开办,主要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转化和矫治。一年多来,新阳学校坚持“学校”定位,发挥“专门”功能,做实“精准”矫治,扎实推进专门教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教育转化人数100余人。

  学校恪守“明德正行,止于至善”的校训,营造“崇德、向善、团结、进取”的校风,践行“爱生、乐教、规范、创新”的教风,倡导“律己、修身、勤学、明辨”的学风。

  学校实行分级干预、分类矫治、分区管理,以文化立校为抓手,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突破,走内涵发展之路,全力推进“1236”特色育人机制:

  做到坚持一个宗旨——立德树人;夯实两个核心——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军事核心素养;打造三个平台——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法治教育中心和家校合作教育中心;创设六个载体——道德养成、强身健体、自信合作、科学文化、兴趣发展、职业素质养成。综合采取教育、干预、矫治、关爱、帮扶措施,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新阳学校坐落于阳东区大八镇雷冈村。经过登记,记者进入校园,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饭堂、教工宿舍楼等建筑陆续映入眼帘。教室内,课堂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们正端坐在书桌前,认真瞧着黑板上的数学公式……

  参观校园后,记者看出学校应具备的元素这里都有,但它又和普通学校很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校门口设置有门禁系统,并配备专门的安保人员,严格管控校外人员的进出;校园内安装了全方位的安全监控系统。

  小朱(化名)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因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过度沉迷手机游戏,产生厌学情绪,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经过有关部门的评估及建议,并征得学生家长同意,13岁的小朱来到新阳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由于小朱厌学已久,学业上早已跟不上正常节奏。“以前觉得课程太难,学不进去,但现在上课能听懂了,也慢慢爱学了。”在新阳学校,小朱逐渐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一样,仍需要依法依规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普通中学一致。”该校校长黄文璇介绍,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且每个人学习情况不同,所以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制。对于文化基础课程,为提升教学实效,学校实施的是“减缓坡度,减低难度,补差补缺,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在一次次进步中,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学校七年级教室的黑板上,写着课程表。除了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文化基础课程,还有生命教育、沟通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信息科技、军事体育、道德法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

  “我们这里就是一所学校,我们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黄文璇表示,除了打造适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还打造融合特色课程教学体系,立足集体、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开设素质拓展、社团兴趣、家庭教育、职业技能等校本课程,旨在以素质教育方法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信心,掌握一技之长,成年后可以自食其力。

  “我校为学生‘量身定做’美发、烘培、新媒体、3D打印等专业技能课程,学生们十分感兴趣,下课也不愿走出教室。”进入技能实训室,该校肖国霞老师介绍道。“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特别是美容美发等技能课程,让我在学习之余,还能掌握实用技能,受用不尽。”小朱开心地说。

  “文化课让学生学得会,特色课程让学生学得有意思,这样就能有效改变他们原来的厌学情绪,让他们从厌学到爱上学习,直到完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黄文璇补充道,学校特色课程的构建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还实现了课程育人。

  来到操场,一声声铿锵洪亮的口号此起彼伏,100余名学生在教官的带领下,一边打拳,一边呐喊,朝气蓬勃,精神十足。

  “学生刚进校时可不是这个状态。”黄文璇介绍,在校学生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关,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每一位新生入校都要经历军训环节,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军训来纠正学生们过往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培育学生严明的规则意识。”该校教务主任杨昌靖介绍,除了军训,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持续开展队列训练、内务训练、体能训练等,使学生做到言行举止规范化、统一化、纪律化,在规范化的生活中,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

  此外,学校还打造了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法治教育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法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学生刚入校时,要进行心理测评。我们在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后,会对其进行情感疏导,继而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进行矫治,促使学生不良心理情绪转化,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该校心理老师谭春凤介绍。

  在法治教育方面,学校除了安排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法治课外,还会邀请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等部门进校开展法治教育送教活动,全方面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一次法治教育送教活动中,主讲人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案例警示》为主题,用近年来的真实案例,解析了我国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贩毒罪、网络类犯罪等问题的法律界定及其难以处理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直指人心”的手法,让学生对法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助学生顿悟。

  学校法治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知法守法、与法同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为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学校通过“模拟法庭”开展法治教育。肖国霞介绍,通过设计有代表性的案件脚本,让学生亲身扮演法官、书记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演绎庭审现场,沉浸式感受法庭的威严、法律的严肃,以此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矫正的信念及行为。

  为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加积极改变自身,学校还实行评分制度,对在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劳动卫生、活动参与、队列训练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获得加分的同学可以用积分实现自身的小小心愿,比如中午多加一个鸡腿等。

  “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目的是让学生们知敬畏、守规矩,从而更好地完成矫治和转化。”黄文璇说。

  新阳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爱育爱,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实行的是24小时陪伴教育。

  行走在校园,你会发现在这里,学生下课有人管,走路有人跟,活动有人陪,睡觉有人守。黄文璇说:“为了深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们是24小时全天候陪伴学生的。”

  “还没来到学校前,我也有顾虑,担心自己面对这群‘特殊学生’会不会无法胜任。”肖国霞说,但经过和学生们相处,她发现这里的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顽皮了些。”肖国霞说,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会有迷茫,作为老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陪伴,给学生另外一种可能。

  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校坚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寻找自我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快乐和价值。2024年6月15日,该校学生作品《雄风》在珠中江阳环保活动大赛中经过层层角逐,最终获得阳江市一等奖、广东省三等奖。

  小蔡(化名)是让肖国霞印象非常深刻的学生。“他刚来时,由于此前长时间的吸烟喝酒,导致面黄肌瘦,身体差,连基本的站立都有点难完成。”肖国霞回忆,经过在学校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小蔡的体质有了明显提升,面色也变得红润。除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比赛,热爱文学的小蔡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写作比赛等各类文学活动,性格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会主动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

  “我们发现很多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出现往往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在交谈中,黄文璇多次提到家长、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基于此,该校在建校之初,便着力建设家校合作教育中心,通过举行家长开放日、“家校社”联合矫治教育活动等,慢慢地加强监护人的监护意识,提升其监护能力,真正让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共同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前一直觉得是孩子的问题,用自己以为对的方法去教育他,孩子在新阳学校的最近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自省,发现了自己问题也很大。感谢学校,让我们对自己及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校的一名家长感慨道。

  学生在这里需要学习多久,离开后该去往哪里?据了解,进入新阳学校的学生不需办理转学手续,学籍保留在原就读学校。他们在这里的教育经历实行记录封存,不纳入个人档案,经过6个月以上的教育矫治,转化效果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合格的,可根据学生本人及家长意愿转回原学校继续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