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16岁战斗女英雄毛主席邀请她在北京读书被婉拒只因她想要回家

时间: 2025-02-10 19:34:45 |   作者: 乡村之恋-美式简美

  1951年9月20日,当时距离国庆节还有十天的时间,家在安徽省无为县马西村的一个小姑娘突然接到了来自毛主席的邀请信,上面的主要内容是邀请她参加国庆庆典。一个小姑娘为何会收到主席的邀请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这已经不是毛主席第一次邀请她了,1949年的时候主席就邀请过她一次。但是,当时小姑娘的家人认为她年纪还太小了,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去北京。直到第二次邀请小姑娘终于应邀了,年纪轻轻的她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北京。

  1951年10月4日,颐年堂里主席正在招待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小姑娘。坐在毛主席的身边,衣着朴素,留着齐耳短发,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灵动极了。二人在一起的时候,小姑娘一定都不紧张,就像是和家人吃饭似的边吃边聊:

  小姑娘一听毛主席这话瞬间就瞪大了眼睛,急忙说道:“不行的,我想回家,家里我已经在上中学了,很快就可以毕业工作了。我想当一名工人建设自己的家乡。”

  毛主席一听笑了:“你这个小姑娘很有志向嘛,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家必须都想知道,这名小姑娘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让毛主席坚持邀请她到北京做客,一切的一切不能离开著名的“渡江战役”!

  1935年,小姑娘出生在无为县马家坝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父母便叫她“马三姐”。家中的父母没什么文化, 家中以捕鱼为生,但是家中重男轻女的风气比较重,所以她在家中并不受父母的待见。

  个性要强的她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划船,并且还掌握了捕鱼的技术。马三姐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帮助父亲打鱼维持家里的生计,所以别看她年纪不大水性可是好得很呢。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被抓去当壮丁了。

  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一时间都揭不开锅了,毕竟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就算马三姐有天大的本事也于事无补。为了可以活下去,家人用3斗米将马三姐卖给了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就这样,马三姐在这个“婆家”待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她每天都在忍,虽说是当做童养媳过来的,事实上在这里她就是半个奴隶,被这家人不停的使唤来使唤去的。

  直到有一天马三姐终于忍不了了,因为她的“婆婆”说了一句话:“你这张姓马的嘴要吃别人家的饭,就活该被我们打骂,不管我们做什么你都要受着。”这是马三姐婆婆打完她之后说的话。

  话已至此任谁的脾气再好也待不下去了,因此马三姐逃跑了,逃往时候的马三姐并不好过。她因为年纪的原因一个人在长江岸边漂了很久,幸好她有捕鱼的功夫,不然她早就在岸边交代了。

  马三姐等过了一些日子,风头已经过了的时候才敢回家。好在婆家对她的事情也不了了之了,她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你以为家中就是一切的港湾吗?对于马三姐而言纯属扯淡,马三姐好不容易告别了流浪回到家中,得到的不是家人的嘘寒问暖,反而是冷眼相待。

  除此之外,他们的日子照样不好过,因为她只在家里待了几天,马三姐和她的兄弟姐妹就被“遭殃军”连人带船一并扣下,将他们带到了长江南岸。幸运的是半路上遇见了地下党游击队,他们一家才得以获救。

  1948年6月的时候,无为县解放,马三姐才结束了屈辱的“童养媳”生活,终于重获自由了。年纪轻轻的她心中非常的感谢,因此在她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个认知“一定要为做点什么,”令马三姐想不到的是她报恩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49年春节刚刚过的时候,马三姐家那边来了许多的士兵,他们都是为了渡江作战做准备的,当时的还没有涉及到海军,所以在渡长江的时候就犯了难。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天险,江宽水深、水流湍急,要想顺利地渡过长江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要的问题是船只,在没有船只的前提下那就不要想了。为了可以顺利地渡江作战,们张贴告示从长江北岸征用船只,只要是船就可以不论大小。此时,还非常的自信,因为他们了解而没有海军部队,渡江之事难上加难。

  张贴的告示马三姐也在村里看到了,但是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她不知道上面写的是啥意思。于是,她又找到自家的哥哥帮忙,在哥哥的帮助下她才知道:原来是想要征用渔民的船只渡江作战。

  当时,马三姐所在的村庄就是以捕鱼为生的,因此村子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渔船,马三姐家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当即她就回家和家人商量,将家里的渔船提供给战士使用,母亲一听就有点不乐意了,毕竟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现在就要送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舍得。

  马三姐说:“当年救了我们的命,咱不能忘恩负义啊!”但是,家人并没过多理睬,说白了就是不想帮忙。没有办法,马三姐那天带着她的哥哥偷走了家中的渔船,因此他们也成为了无为县第一个参与渡江突击队的渔民,而马三姐也成为战役中最小的船工。

  再来看看那边的情况,蒋介石为了阻止我军横渡长江也是下足了功夫,首先任命李宗仁为“代理总统”,后又派出代表与我党进行谈和,这样主要是为了拖延时间,实际上实权依旧掌握在他老蒋的手里。随后,他又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司令,主要负责打通长江要塞,此举就是想要东山再起。

  老蒋为了此次的行动规模很大,在长江沿线多万的军队,除此之外还有百余艘军舰艇以及300多架飞机,他这是打算不给一点活路,就算水上功夫了得但是比起空中的飞机,他们还是束手无策。

  不得不说蒋介石的计谋非常的深,即便我军拥有百万大军,但是我军的海上作战能力并不出众,对于我军而言横渡长江不是一星半点儿的难,难度堪比登天。

  因此第一步就是征集渔船,马三姐在渔船集结完毕之后,主动要求参加征船员的工作,因自己在这一带地区挺熟悉的,因此在她和哥哥的劝说下,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集结了200多条船和一大批经验比较丰富的船工。

  虽然现在渔船和船工已经征集完毕了,可是这个程度想要渡江还是行不通,战士们太多了有经验的船员又太少了,如果这样渡江效率实在是太慢了。因此战士们还有必要进行严格的训练,最起码水上功夫得会点。

  就这样,年仅14岁的马三姐自告奋勇充当起了的“小教练”,那一段时间里她教战士们学会游泳、划船,而相应的战士们则教马三姐打枪、扔手榴弹以及包扎伤员的技能。

  1949年4月20日,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两党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和平地解决此事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当天下午,通知渔民前往部队那边开会,大家的脸上都是紧张的神情,马三姐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她认为这是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的前奏。

  渔民来到部队的时候,炊事班接到指示宰了一头猪请大家吃饭,在大家吃完饭后宣布渡江战役就来开始了,首长决定用4条渔船组成突击部队冲在最前面,大家都可以自愿报名绝不强求。

  大家都知道这次的行动很危险,因此都有些犹豫不决他们不想丢掉性命,又想为渡江提供帮助。马三姐看见渔民们扭扭捏捏,直接冲了上去第一个报名。谁都没想到第一个报名的居然是个小女孩,渔民见状都相继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难不成他们几个大老爷们连小姑娘都不如吗?

  报名的另外3个渔民是和马三姐一起来的,部队首长看到第一个冲上前的竟然是个小姑娘后,夸奖道:“真的是胆量不小的小姑娘啊!”就这样,在马三姐的带动下,4条突击船的成员顺利组建完毕。

  随着主席跟朱德总司令的一声令下,那天晚上22点整,渡江战役的炮火全面打响。聂凤智率领的三野第九兵团第27军从无为县渡江。此时,马三姐和哥哥来到江边,找自家的船兴奋地跳上船,还不等她高兴多久,一个声音打断了马三姐。

  因为一个战士看到马三姐后,就觉得马三姐的年龄太小了,对于她的话多多少少有点不放心,在把她上下打量了一番后,问道:“小姑娘你今年多大了?是会驾船吗?“马三姐知道战士是感觉自己的年龄太小了,因此她一定不可以说真实年纪,于是她自信地说道:“我今年18岁了,我也会驾船,因为这是我家的船,我从小就帮助家里人捕鱼呢!”

  谁知战士听后还是摇摇头:”小姑娘,这可是打仗不是小孩子的过家家,一会都是枪林弹雨,子弹不长眼睛的,我们会面临很危险的处境,这样你都不怕吗?”马三姐回答道:“我不怕死,而且我不仅会驾船,还会划水,会游泳,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我。”

  战士还是坚持原来的说法,他说:“就算是这样也不行,你要是伤了有个三长两短的,你父母可怎么办啊?我劝你还是趁现在赶紧回家吧!”不管说什么,马三姐就算不理会,她已经决定了要跟战士们一起战斗。

  见状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于是只好去请示部队首长,首长得知后也不同意马三姐跟随,让她赶紧下船,看马三姐死活不同意,便对她说:“如果你现在不乖乖的下船回家的话,那我们部队就不用你家的船了。”没有很好的方法马三姐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下船,不过她可不是听话回家的。

  古灵精怪的马三姐想到了一个缓兵之计,只要自己演得够好最后一定能上船的:首先自己先听话下船,之后就等船划起的时候再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跳上去,到时候他们总不能将自己赶下来吧。

  但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残酷,当马三姐刚刚跳下船后,部队首长就即刻下令划船压根就不给马三姐一点机会,首长的这一波操作将马三姐打得措手不及。一下子把她都看呆了,但是马三姐从小就生活在长江沿岸,你以为划船之后她就没有很好的方法了吗?

  那就大错特错了,熟知水性的马三姐可不是吃素的,只见她在旁边捡起一根船蒿,就那么用力一撑纵身一跳,不费吹灰之力马三姐就跳到了船的后仓。虽然没有被人发现,但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等船进入江心激流才出来,她的这一举动可把哥哥吓得够呛。

  还没等兄妹两个多说什么,对岸敌人的炮弹慢慢的开始猛攻,引发了船周围爆炸,瞬间就掀起了一丈多高的巨浪,如果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渔民还有办法稳住船,但那时船上大多数都是一些经验不足的战士,因此很多战士还没反应过来就落水了,原先的4条突击队的船现如今只有两条。

  如果在这里下去的话,我军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处于被动状态,马三姐看到后立刻让哥哥去前舱升篷,而自己则去后舱掌舵。虽然她只有14岁,但驾船的技术是很出色的,只见马三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桨浑身都充满着自信。

  年纪轻轻的马三姐,知道怎么掌握风向更加省力,因此渔船在她的控制下渐渐平稳。但是,如今他们的处境并不容乐观,他们现在在江心航行,而这一个地区正是敌人火力最强的地方,属于 马三姐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地方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掌舵不是由马三姐的哥哥完成,而是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去做。毕竟这是一项很危险且又需要超高经验的工作,哥哥为啥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马三姐的哥哥视力不是很好,特别是一到晚上的时候就看不清,看不清掌舵的时候危险性更高,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马三姐的身上。

  好在马三姐也是顺利地完成了,但现在还不是开心的时候,敌人的炮火可不会长眼睛,马三姐他们现在可是危机重重。就在这时,守军又开始炮击江中的船只 ,不仅如此趁着战士们没反应过来他们还一直在射击。

  子弹从马三姐的头上、身边飞速地驶过,她的眼里并没有动容,一心只想着拼尽力气赶紧将部队送到对岸去,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就这样,极大的意志力支撑着马三姐向前行驶,大约过来有半个小时之后,马三姐的渔船到了一个叫做“东风泡”的泥土那,战士们迅速下船,大喊道:“冲啊!”

  马三姐的这只船是第一个到达长江南岸的,第一批突击队员被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不过,刚刚上岸就遭到了敌人的袭击,因为敌人的火力实在是太猛了,战士们寸步难行。不一会儿,对抗敌军就有一些吃力了。

  这时,马三姐找到部队首长说:“你们跟我来,我给你们带路。”此时也没有比的办法了,因此两名战士跟在马三姐后面,她带着战士们迂回到的碉堡后面,直接将敌军的碉堡炸毁了,这下他们已没有阻拦我军的能力了。

  马三姐见这边已经差不多了,便和哥哥赶紧驾驶着船往回赶,因为对岸还有许多战士们等着他们渡江。在船驶过江心的时候,她发现有许多战士们都被打下了船在水里挣扎,这时她二话不说脱掉棉袄直接跳进水里,将战士们送回了船上。

  在第二趟运送战士们的时候,使劲划桨的马三姐感觉自己的手臂被什么咬了一下,有一股钻心的疼痛,一看才知道原来她的手臂被一颗子弹打中了。但是,她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用布条将伤口随意地包扎一下就继续前进了。

  就这样,马三姐的船上载满了战士,运送完他们渡江之后,又继续载新的战士们,来来一个晚上。这一个晚上她都没有休息,马三姐在这期间来反6次,运动了近100余名战士渡江。

  此时马三姐还不知道的是自己创下了一个新纪录,因为年仅14岁的她在渡江战役的时候居然超过了所有的船只,马三姐和她的渔船不经意间就被载入了历史。

  在渡江战役结束后,部队的庆功宴上马三姐的哥哥被授予了“一等功”,当时因为马三姐的年龄还小所以并没有人给她评功。原本以为马三姐的事迹就这样被遗忘了,结果过了大半个月后,一群人敲锣打鼓地来到马三姐生活的村子。

  那时,马三姐已经回归到了平静的生活,正在和家人们正田里插秧做农活,敲锣打鼓的声音他们自然也是听到了,便好奇地看向村口想知道是谁来了。没想到的是,这群人就是冲着还在看戏的马三姐来的,因为马三姐在渡江战役中的表现突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特地授予“一等渡江功臣”和“支前模范”的荣誉称号。

  就这样,马三姐是特等英雄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在渡江战役中的事迹。县里面还专门为她召开了庆功大会,让她骑着一匹红马在县城里,引得全城人驻足观望。

  而马三姐的英雄事迹也登上了《皖北日报》,在渡江战役中她划的船也被称之为“渡江第一船”,她的英雄事迹也成了本地村民最值得骄傲的事。

  1954年的时候,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渡江侦察记》就是以她为原型的。这件事情过后马三姐并没有因头上的荣誉而骄傲自大,她还会和以前一样的低调、朴素,这次是英雄该有了样子。

  当时,毛主席在得知有这个年少有为的女英雄后,决定邀请她参加开国大典。马三姐接到邀请之后非常的开心,毕竟不是谁都能够获得毛主席的亲自邀请。可是,面对这样的荣誉马三姐却犯了难。

  因为马三姐的家人觉得她太小了一个人去北京可能会不安全,虽然他们之前有过“卖女儿”的前科,可是自从马三姐立下特等功后,全家人都把她当做宝一样,生怕马三姐有个闪失。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想过和马三姐一起去北京,但是马三姐的父母看见请柬上只有马三姐一个人的名字, 便觉得如果这么多人去会不合适。就这样,马三姐只能选择不去,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

  但令马三姐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一直都记得她,两年后16岁的她又接到了来自主席的邀请,这次她没有再拒绝,跟随安徽代表团一同来到了北京。在当天晚上的晚宴上,她还向毛主席敬了酒,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见主席她感觉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不过,让她更加意外的事情的还在后面,当马三姐准备离开北京的前一天,她被接到了颐年堂和毛主席吃饭,那天只有她一个客人。在吃饭的时候二人开始了聊天,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此期间毛主席还给马三姐改了个名字——马毛姐,因为她之前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趁着这次机会主席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本想邀请她在北京读书,但是没想到马三姐委婉地拒绝了只因想回家。

  最后,毛主席送给马毛姐一套衣服,一个本子,并叮嘱马毛姐回去之后要好好学习,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当农民都要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那时马毛姐打开本子,扉页上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马毛姐回到家乡后,谨记毛主席的话在绝对没基础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后来她选择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她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在此期间她从来就没向别人提及过自己曾经在“渡江战役”中的事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